中國醫藥淵源甚早,迄今已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,為我國醫藥傳統的瑰寶,是民族智慧的結晶,經歷代多位名醫薈萃著作醫書傳承,數千年來,為我中華民族的保健具有莫大的貢獻,民眾日常生活多所利用,此外全球有過半數人口承接受傳統醫療。近年來傳統醫藥在國際上備受關注。處在科學進步的今天,一切講究現代化、科學化,也就是要求效果、速度與方便性。因此,政府一再地力求革新,促使中醫藥邁進現代化的目標。
幼年家境清寒,又是住在窮鄉辟攘的鄉下,醫藥都非常缺乏,在叔叔的熱心推膺,以及對中藥的好奇,使我有此機緣步入中醫、中藥濟世之門,在成長的過程中,經過多位中醫的長輩熱心指導,使我對中醫,中藥深具信心,身為中醫,中藥界的一員,將用心努力研究醫術,如果缺乏精深的醫術則成庸醫,將會誤殺人命貽禍無窮;反之僅有精深的醫術而缺乏高尚的醫德則成劣醫,只為利慾薰心也將害人非淺,因此每一位醫師必須以高尚的醫德與精深的醫術為用,德、術兼備,二者相輔相乘,如此才能成為良醫。
「醫」「藥」是道德的工作,無論古今中外,只有道德經得起時間、空間的考驗,有愛心的人才適合從事醫藥工作。愛就是關懷與博愛心腸,佛家的慈悲之心,也是儒家的惻隱之心,每一個人無論從事任何事業,總要以品德為先高尚的品德實為一切事業能夠成功的必備條件。因此,每一位醫師必須注重品德的修養,以廉潔的行為,謙和的態度再加上精深的醫術,始能發揮救治病人的功德。用心研究中國醫藥利己救人。民間的秘方:一直是國人最嚮往的,所以有「秘方氣死良醫」的說法。從古代,有藥效的天然物,就在不同地區被發現,被應用、被遺忘、再被發現,有人將秘方當為養家維生的寶貝,甚至傳子不傳女的傳言。
中醫學術最基本的理論基礎。它貫串在整個醫學的各方面,無論對生理、病理,藥物,診斷,治療、預防等理解,都不能脫離這一思想體系。所以學習中醫,首先必須認識「陰陽五行」。也唯有掌握「陰陽五行」,才能正確的了解中醫,真正的學好中醫。但是對一個沒有學過中醫的人來說,看見這兩個古老的名詞,可能覺得有些陌生神秘,站在門外,望而生畏,不敢入門了。實在說,陰陽五行並不神祕,並不是高不可攀的。下面將陰陽五行說是怎樣形成的,它們應用在醫學上到底說明那些方面的問題,為什麼說它們是中醫學術最基本的理論基礎等問題,作–番敍述,以便進一步掌握中醫的其它學術內容。
中國醫藥研究所,第三期中藥研習班留念。
《1》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。
陰陽的相對性:陰陽是相對的兩個抽象名詞,它本身並不是什麼物質,但它代表說明自然界一切事物相對的兩個方面。所以陰陽在應用上是機動靈活的,並且有廣泛的物質基礎。所謂相對性,如「天體為陽,地殼為陰」,「太陽屬陽,月亮屬陰」:「水為陽,火為陰」等等,這些都是相對性的例子。如果根據這個原則推廣運用,凡是活動的,興奮的,明顯的,在外的,向上的,前進的,氣體的,無形的,機能的,熱的,光亮的,剛强的,積極的事物,都可以說它屬於陽。相反的、一切沉靜的、抑制的、隱晦的、在內的、向下的、後退的、有形的、實質的、冷的、黑暗的、柔弱的、消極的事物,都可以說它屬於陰,可見陰陽的運用非常廣泛,凡是事物具有相對的两個方面的,都可以用陰陽的理論來代表說明。
《2》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。
五行學說同樣也是古人為了說明自然界的一切現象而產生的。所謂「五行」是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種物質的總稱。最初,古人把它當著五種原始的原子,認為世界上一切都是由這五種原子組成的。
後來根據五行的五種特性,發展成為一套比較機動的代名詞,用來說明一切事物相互聯繫的道理和現象,例如周書洪范篇說:「一切條達動搖的現象皆屬木,一切炎上灼熱的現象皆屬金,一切寒冷潤下的現象皆屬水,一切嬌嫰怕火的現象皆屬金,一切渾厚穩定的現象皆屬土」等等。
「五行」又叫「五運」。這是古人認為它可以代表、說明一切事物,而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展運行不息的,所以用「行」和「運」兩個動的詞意來表明。
陰陽和五行雖不是同時創成,但二者都是用來說明一切自然現象的,所以古人又把它們逐步結合起來,統稱為陰陽五行說。
由於陰陽和五行在運用上各有特點,所以又往往把它們分两個方面來討論。
五行說:三千多年前的周書洪范篇裏就有記載。後來到春秋戰國時期,古代醫家把它和陰陽同時應用到醫學上來,籍以說明醫學上的一切問題,成為醫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。
用五行說明治療上的問題:內經上說:「治療疾病的方法,要從各人的形體,結合到四時的氣候和五行的關係來決定」。這就是指出在治療疾病的時候,要根據各人的體質禀賦,和四時季節氣候的變化,用五行相生相尅規律來決定治療方法。它在治療上,的確具有重要的意義。
總之,陰陽五行說,在醫學上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。這是我們的祖先,在與疾病作鬪爭中,通過長期觀察和體會的經驗累積而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。它貫串在整個醫學的各方面,從理論到實踐,都離不開這個指導思想,在醫學上,普遍地運用它的術語來說明十分繁複的道理,它是一種「執簡馭繁」的說理工具。所以我們在學習中醫的開始,必須首先把它認識清楚,熟悉應用規律,然後才能學好以後的內容。如果認為枯燥無味,甚至把它看成玄虛,不能認真領會,好好鑽研,對於以後的學習,必然要發生不少困難,俗語說的:「樹從根上起」,陰陽五行說,就是中醫的重要理論根基之一。
「漫 談 中 藥」
〝〝補藥之王—人參〞〞
人參,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已經有兩千多年的經驗,醫書中記載,以人參配方的方劑就超過2000種,稱人參為「補藥之王」,一點也不為過。人參具有强身及治百病的功效,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人參之療效推崇備至,據古籍摘述「人參,味甘微苦,性溫。有大補元氣,固脫生津益智、安神等功能。主治勞傷虛損、食少、倦怠、反胃吐食,大便滑泄,虛咳喘促,自汗暴脫、驚悸、健忘,眩暈頭痛、陽痿尿頻,消渴,婦女崩漏,小慢驚、及久虛不復、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」。
﹙人參 的 功 用﹚
1:抗緊迫的妙藥
中醫認為,人參有增強體力及提升抵抗力的作用。換言之,當身體處在不良的環境下,人參可以提升身體防禦能力,增强保護、對抗或適應緊迫原。對於經常處於緊張,刺激的現代人而言,人參的抗緊迫藥效,可以解除部分的壓力,使身心得到調適。
2:抗疲勞,滋補強壯的作用
近代實驗研究證實,人參能提升人體腦力和體力,還有滋補强壯的作用。肉體的疲勞是因乳酸蓄積過多導致肌肉,神精血管運作失調,使身體呈現倦怠。人參對於解除疲勞或增進體力,在人及動物試驗方面是百試不爽的。其作用原理係透過增進醣解作用之能力,促進乳酸轉化為丙酮酸,以提供肌肉活動的新能量。
3:抗衰老作用
老化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現象,為身體帶來種種的不便,而如何緩和老化現象的進化以維持健康、即是延年益壽之道、久服人參有輕身延年之效‧則是人參抗衰老的表現、
身體內產生過多的遊離基、畜積在細胞或組織內而降低了生理功能,導致老化的產生。理論認為過多游離基使不飽和脂肪酸產生過氧化作用,而形成的過氧化脂質,正是老化的元凶。過氧化脂質累積過多,會防礙細胞膜功能的運作而引發老化現象,導致老化及糖尿病,高血壓,癌症等各種可怕的慢性疾病。為了要防止老化或疾病的產生,則先要防止過多游離基或過氧化脂質的產生,這種阻止過氧化脂質形成的過程稱之為「抗氧化作用」。人參之延緩老化作用及預防疾病,或許部份與透過抗氧化作用及促進血流循環有関。
4:對心血管之作用
心臟是將血液經由血管運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的幫浦。血管不暢通,則各組織器宮的麻煩就來了。人參可以通血脈補五臟,用來治療麻痺、寒冷、頭痛及心血管之疾病、改善內臟之功能。根據現代藥理研究報導,人參可以強化心臟之收縮舒張力,改善心衰竭之狀態,並可以使血管平滑肌張,刺激血流循行作用,為人參起死回生的效能提供了科學的證據。
5:健胃整腸的功効
中醫理論為,脾胃屬土,是五臟的中樞,而且整條消化道自口經胃小腸,大腸到肛門,即是中醫理論的五臟六腑,因此中醫師對於身體之消化道的健全與否頗為關注。人參在各種藥劾中,占重要者首推健胃整腸,人參製劑對於胃腸道之諸病,以及肝病有良好的療効。